大学教育最根本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an2022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Jennifer 编丨Jenny
近两年来,受中美关系影响,多所中美合作机构因政治摩擦陷入困境。
随着上海交大密歇根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川大匹兹堡学院,这些备受关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关停或改名,“中外合办”也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国内通过教育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238所;合作办学项目更是多达1151个。
一直以来,就有不少关于“中外合办水太深”的说法。它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捡漏”上名校的同时,却也存在鱼龙混杂、办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
展开剩余93%对于学生而言,想要挑选到靠谱的机构和项目,需要查看资质认证、看合作院校、了解学分互认和课程体系,甚至实地访校。
其实,在“中外合办”背景下,有一类颇为特殊,那就是中外合作举办的大学,其中可以提供本科教育的仅有11所。
这11所大学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特批的一类新型大学,所招收的中国籍学生必须参加高考。
其中,上海纽约大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颇受瞩目。近三年来,中国学生申请人数累计增长47%,今年更吸引了超过2.5万名国际学生申请,创下新高。
当然,受中美关系影响,也有不少家长担忧: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外合作大学,会受到牵连吗?选择这类大学,会有风险吗?
外滩君特地请教了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
退任后的俞立中,依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着上海纽约大学的发展和动向。前不久,他还出版了《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一书,分享自己对中外合作大学的思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感悟。
对于中美冲突和中外合作办学的不确定,俞立中斩钉截铁地表示,上海纽约大学作为独立办学主体,办学实践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中国学生家庭可以放心选择。
接连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深耕高等教育30余年的俞立中,对人才培养也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表示,大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而这正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条鲶鱼”,上海纽约大学给传统大学带来了很大冲击:从学生的遴选标准到选拔方式、从培养理念到课程设置,再到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无不颠覆着传统高等教育模式。
6月中旬,外滩君见到了俞立中。作为嘉宾,他刚参加了上海纽约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言语间满是自豪,“这一届学生的演讲很有创意,很有上海纽约大学的特色。”
究竟什么是“上海纽约大学特色”?中外合作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培养方式,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和俞校长聊了聊。
上大学最重要的是,
“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
曾有某涉外企业希望来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对方直言,“我们看重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想招想做事、能做事、能学习、有想法的人”。
俞立中发现,如今,越来越多有眼光的雇主,比起名校背景和专业,更关心学生身上的软实力,比如,学习能力、选择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
这些软实力,恰恰是学生在求职和深造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从202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看,选择继续深造的中国毕业生,人均获得4.1份录取通知书,前往世界排名前50大学或专业深造的中国毕业生占77%;直博25人,占12%;有2人获全球知名奖学金,分别入选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及富布赖特项目。
选择就业的学生,工作地点遍布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既有中国科学院、良渚实验室(浙江大学)等顶尖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也有高盛、花旗、摩根大通、Tiktok、腾讯、Scale AI等知名集团和科技企业。
俞立中坚信,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
“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本该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大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于等待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机会。”
在上海纽约大学,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贯穿始终。
首先,和很多大学入学前就选定专业相比,上海纽约大学的前两年,基本实施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修读全校各领域课程。
比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是中国学生在第一学年里最具挑战性的一门课,课上需要做大量的原著阅读、自由讨论和写作训练,锻炼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还有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的创新与创造力研究项目(PCI),其中有一门课叫“创造力入门”,学生会通过大量阅读,反思何为创造力,并在课堂讨论中,感受不同文化对创造力和创新的不同解读。
这样的学习体验和本科教育,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选择细分方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不仅仅起到职业培训的作用。
有学生反馈,“一学期的阅读量,比某些大学本科四年的阅读量都要大,而且很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的英文论著。只有拼命读,我们才能在课堂里参加讨论,有自己的写作思考。”
“创造力入门”课上,美方校长和PCI项目主任共同授课;图源学校官网
等大二结束时,学生再确定要学习的专业方向。
从官网上看,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的专业,仅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交互媒体技术、经济学、金融学、世界史等12个。但其实,学生真正的选择空间很大。
学校不会考虑各专业的人数比例,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择。
“纽约大学有200多个专业,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没有自己满意的专业,甚至可以自己设计跨专业方向,通过两个不同学科老师的批准即可。”
在这里,不少学生都选修了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
交互媒体技术,是很多文理科学生都会辅修的一门工科专业,它不局限于软件开发、数字媒体制作、交互装置设计等技术层面,还包括媒介理论、技术哲学等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和理论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
可见,选专业和选课,在上海纽约大学有着超高的自由度。学生无需苦恼于“选错专业”,更不用被“专业方向”困住。
2024届中国毕业生专业人数分布;
此外,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比比皆是。
某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的毕业生表示,自己对量子生物和神经科学的科研兴趣,就来自于本科阶段的“科学基础”这门跨学科课程,它面向所有来自物理学、化学、生物、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专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启发。
当然,灵活的本科教育模式,也得益于小而美的学生规模,以及足够高的师生比。
至今,上海纽约大学依然保持每届仅500名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中外学生比例接近1:1,其中国际学生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
俞立中表示,“相比传统高校,小一点的学校规模,更容易进行创新和改革,‘船小好掉头’。”
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
走出多元化的道路
大学四年的“不设限”,究竟会对学生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2019届学生胡文倩,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充满感慨。
作为一名热爱文学和艺术的文科生,她在上海纽约大学获得了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和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的双学位。毕业后,她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人机交互硕士,现在在一家巴黎技术公司担任产品交互设计师。
从一名标准的文科生,到修读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再到研究人机交互,这是如何实现的呢?胡文倩认为,这要得益于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模式,它鼓励学生尝试新鲜事物,不给自己划定界限。
在《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一书里,像这样“不设限”的学生故事还有很多。
更难得的是,在一系列名校和名企的毕业去向背后,学生对成功的定义并不趋同。
甚至很多学生最初选择报考学校时,就已经展现出敢于“冒险”的勇气。
俞立中记得,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招生,还只有华师大校园里的一栋教学楼时,就吸引来不少有机会上清北复交的学生。
家长见面会上,有家长十分不愉快地发问:“俞校长,请你说一说上海纽约大学有什么好,至今一无校园,二不见教师,三没有历史,我家孩子明明可以被推荐去清华大学,但她却坚持要选择上海纽约大学,我们无法说服她,但是心里是不痛快的!”
有意思的是,四年过后,当孩子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展现出强大的后劲和竞争力时,不少父母开始庆幸孩子的选择。
与此同时,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也让学生更在意内心的渴求,走出多元化的道路。
有人放弃世界顶级名校的offer,专注深耕自己热爱的专业或是创业项目;有人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去名校名企,而是选择去贫困地区做志愿者......
曾有一位放弃复旦大学直推机会,坚决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毕业前告诉妈妈:“毕业后我要去印度一年,因为印度的计算机技术比中国强,我希望改变这个现状。”
俞立中在2020届上海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上
在俞立中看来,真正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能力获得成功,更要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而上海纽约大学的培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局限于知识层面,更关乎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让他们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作出独立而不从众的选择。
“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完整的人,然后才是某个专业方面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未来,
需要更多的“鲶鱼”
不少人说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条鲶鱼”。
在俞立中看来,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招了多少牛娃,开了多少专业,毕业生进了哪些名企、名校。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本土学校改革的积极性,对基础教育的辐射规模有多大,又能在多大范围内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理解。
“如果我们将上海纽约大学,仅仅看作‘不出国门的留学’,是比较狭隘的。办一所新型大学,其实也是在宣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让大家看到,高等教育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样态。”
1.扭转传统的择校和人才选拔观念
如今,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中外合办大学,以及西湖大学等民办新型大学,大多采用“高考分数+综合评价”的录取模式,具体细则有所不同。
比如,申请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高考前,需要看高中学业成绩、邀请参加“校园日”活动,综合评估考察学术潜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以及与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契合度等,且A档学生高考分数至少要达到一本线以上。
因为竞争激烈,最后被录取的学生,基本来自市重点、省重点高中,高考成绩也远超一本线。
不过,在上海纽约大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志向与追求、价值取向等占了很大的分量。
“只有‘优秀且适合’的学生,才会被录取。”
这样的录取标准,也在扭转很多学生和家庭的传统应试观念。
与此同时俞立中发现,相比几年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不再只盯着985、211和大学排名,而是对新型大学抱有更开放的态度。
名校背景之外,他们也开始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后劲,希望大学能有更多元化的环境,让孩子在跨文化沟通、国际竞争舞台上有更多的机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终身成长的动力。
2.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改革
担任校长期间,俞立中和很多学生交谈发现,相当一部分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都在中学阶段深受应试教育之苦,想要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在他们眼里,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选专业自由、跨学科培养、以及自主学习、平等包容的校园氛围,正是自己梦想的大学模样。
俞立中提醒,传统高校迫切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出调整,比如,大学要避免行政化和形式主义,要将自主选择和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对于传统高校里一些大学生的现状,俞立中心有戚戚。
“学生们不是忙各种形式主义的报告、活动、讲座,就是困在实验室里做导师布置的课题,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要往什么方向发展......”
他提醒,未来想要培养出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的创新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切忌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从根本上去推进和鼓励创新。
这背后,较高的师生比、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一定的选专业自由,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索空间,都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3.站在世界舞台上,互相学习和借鉴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
目前,上海纽约大学有好几个专业,如数据科学、交互媒体艺术等,都被引入纽约大学的本科教育。“他们觉得我们这里发展得很好,用人单位需要,学生也很喜欢,就把这些专业和课程引进到纽约大学了。”
此外,通识教育,也在纽约大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强调全球化、多元文化、跨学科、中国元素等特色,并引入了一系列有关创新与创造力发展的课程。
大学四年里,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有两个学期,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五大洲的其他13个门户校园或海外学习点选课学习。
“学生可以在意大利选修文艺复兴相关的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这门课在佛罗伦萨学,还是在上海、在纽约学,用到的资源、学生的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依托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体系,学生不仅“以世界为课堂”,也大大拓宽了升学与就业渠道。
据了解,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已经连接超过3.5万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海纽约大学职业发展中心,还为每届学生设计了职业发展的四年规划,与优质雇主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当然,一所大学想要办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当地缘政治格局与国际关系充满不确定性时,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由于在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学位授予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得以在风浪中稳步前行。
不过,俞立中坚信,尽管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但全球化进程并未止步,世界依然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创新人才。
这不仅是中外合办大学的目标,也应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资料:
《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上海纽约大学的探索》,俞立中编著;
《上纽大经济学教授Adam Brandenburger:创新,是本能》,上海纽约大学官网;
《上海纽约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股票配资正规平台排名,上海纽约大学官网;
发布于:北京市创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